欢迎您访问龙泉市政府网!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今天多云到晴;明天晴;后天晴到多云。今天白天最高气温16℃;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森林火险等级4级,各地要控制野外用火,加强山林防火工作。龙泉市气象台5日6时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龙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002656097-03-2011-0001 生成时间:2011-04-21 发布机构: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3月8日在龙泉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龙泉市人民政府市长  梁忆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龙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面貌


过去的五年,全市干部群众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主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要素制约、暴雨洪灾等带来的严峻考验,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创业创新,实干苦干,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跨越追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把“发展决定一切”的理念贯穿始终,牢牢把握发展主题。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6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4.8%,年均增长12.3%,实现财政总收入5.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18.4%、116.9%,年均分别增长16.9%、16.7%。要素制约有效缓解。发挥省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市)作用,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五年来供地8895亩,向上级争取指标8730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2010年年末全市贷款余额68.5亿元,是2005年年末的3倍。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举措与39家高等院校(所)开展合作,柔性引进专家教授145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0.0:40.6:39.4调整到15.2:45.0:39.8。以五金汽配、竹木制品、青瓷宝剑、不锈钢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以竹茶菌蔬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以商贸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工业主导地位强化。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比2005年增加77.8亿元,年均增长28.8%。五年来建设“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坚持一园一主业,工业集聚度达到73%。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37.2亿元;成功组建集团公司5家,新增规模企业167家、亿元企业14家、中华老字号企业4家、中国驰名商标4件、浙江省著名商标16件、浙江名牌产品6个我市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竹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6亿元,比2005年增加5.4亿元,年均增长9.8%。五年来共建立各类农产品基地90,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42.7%。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我市成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全国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市)”、“全国农村林业改革试验基地”、“中国黑木耳之乡” ,龙泉灵芝和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旅游产业势头良好。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游客接待123.9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4倍、3.6倍。五年来成功创建4A级、3A级景区各1个,创建丽水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12个。我市成为“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改善城乡面貌的重要抓手,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亿元。交通建设快速推进。丽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改建、西独线改建等一批省道县道建成通车,通村公路基本实现双百目标,龙庆高速公路、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等工程开工建设,龙浦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顺利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前期工作启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建成区面积由4.7平方公里扩展到12.1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9.4平方米提高到15.9平方米,完成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南大洋农民公寓、“6·25”洪灾大沙安置点等项目建设,五年来实现农民转移搬迁23180人,城镇化率达到50%。“五纵五横”城市道路网基本形成人均道路面积由10.5平方米增加到13.4平方米。华严塔、人民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实施沿线综合改造村123个、旧村改造村41个,完成危旧房改造11048户。创建环境整治村197个、“五整治一提高”村222个、饮用水工程村316个,建设农村电气化改造村35个,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标准农田10.4万亩,除险加固水库13座,整治河道106.3公里。


——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审批制度“两集中”改革,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和学杂费。扩权强镇、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坚持借力借智发展,五年来完成招商引资项目和市校合作项目825个。外贸出口增长迅速,自营出口实绩企业86家,比2005年增加57家,实现外贸自营出口总值1.5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1亿美元,年均增长29.1%。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韩国康津郡缔结为国际友好姊妹城市,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康津郡女子高中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与国际陶协和国内外陶区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与浙闽赣边际县域合作不断强化。丽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泉检测中心、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等建成使用。“山海协作”深入实施。侨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保持一流,文化弘扬独具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弘扬特色文化,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生态战略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99.4,万元GDP能耗下降4.6%。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溪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有效开展“三沿三山”绿化、“三沿五区”坟墓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全面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任务,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森林城市。特色文化影响力扩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全球首个陶瓷类项目。“香菇砍花技艺”等六个项目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以青瓷、宝剑为主的文创产业加快发展,青瓷宝剑节成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8个文化节庆活动之一;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入选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中华宝剑文化园概念性规划启动,瓷都剑乡形象不断凸显。


——和谐社会加快构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坚持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市), 中职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东升小学搬迁,撤并小学及初中13所,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有了新突破。五年来成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256,建立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为91.4%,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4.9%,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和青少年宫,开放青瓷博物馆和宝剑博物馆,开工建设中华香菇博物馆,完成19个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群众文化、体育运动更加丰富多彩。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得到加强,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保体系不断健全。五大保险扩面成效明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切实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原航运公司职工养老、改制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等遗留问题妥善解决。阳光老年福利中心、城区中心敬老院建成使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0%和91.7%。全市移民开始享受每人每年600元的国家后扶政策。“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等帮扶活动效果明显,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脱贫,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中80.9%实现脱贫。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实现省级平安市创建“六连冠”。不断强化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基本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015元、6704元,年均分别增长12.2%、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亿元,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4亿元,比2005年增加26.3亿元。来料加工业发展迅速,累计实现加工费4亿元。


——民主法制日益完善,政府建设切实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五年来共办理建议提案1401件,答复率达到100%。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作用有效发挥。“五五普法”全面完成,群众法制意识得到增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加快。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四道闸门”管理机制,项目绩效切实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政务公开透明度加大。我市首创的干部身份证制度在丽水市全面推广,效能直通车服务和民生保障扎实有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同时,双拥参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跃上新台阶,人防、民族、宗教、科普、档案、统计、物价、气象、文联、地方志、工会、红十字、社区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慈善等事业切实加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围绕第十四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产业培育积极有效。深入实施“933113”工程,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优势产业加快壮大,五金汽配成为规模最大产业,以巨泰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加快成型,汽车空调零部件块状经济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大培优扶强力度,新评定龙头骨干企业10家,三田滤清器、创新空调两家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商讯集团成为我市首家无区域名称企业集团;启动建设汽车空调创新服务平台。兰巨、八都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成为省级园区,粮食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竹茶菌蔬和山茶油等生态农业加快培育,竹产业提升工程成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实施典范,金观音茶向红茶系列拓展,夏菇、蔬菜基地成为全省示范;我市成为全国林改百强县。稳步推进旅游业,评选市区“十大名胜”,积极推进白云岩国家级4A景区创建,开工建设华严公园。出台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争取到国家级、省级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各1个,设立丽水市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库。


——项目双进再创佳绩。强化招商选资、招项争资和招才引智,全年共引进招商选资项目85个,总投资33.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全年争取上级扶持项目617个、资金8.9亿元,我市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成立龙泉市·高校院所现代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合作院校6家、项目163个,其中列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4个。以“绿色发展十大工程”为重点,狠抓项目推进,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一期等工程基本完成,龙松公路一期等工程加快推进,人民医院迁建、溪北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开工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启动建设。


——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岩樟溪城市新水源投入使用,公园南路、华楼街东段等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强城市秩序整治、环卫保洁、绿化亮化工作,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安仁、八都两个中心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实行“一专项三全额”补助政策,下放管理权限15项。安仁至小梅和城区至上垟“两线”整治成效明显,我市沿线综合整治成为全省典型。中心村建设力度切实加大,生态文明村创建扎实推进。农民增收“6+1”目标圆满完成。


——社会民生更加和谐。学前教育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校安工程进展顺利;启动省级文化先进市创建,基本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成功承办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部分比赛项目。全市34128名60周岁以上老人首次领到政府基础养老金,45周岁至59周岁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8.7%。安置房、廉租房加快建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6102户。“幸福民生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第二生态公墓开始筹建。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有效抗击“5·22”、“6·18”特大暴雨洪灾,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就业管理服务处成为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等活动,全面完成世博、亚运、校园和节庆四大安保工作。


——剑瓷品牌明显提升。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以“一瓷一剑一茶一水一人家”为内容的十大参博项目精彩纷呈,43件龙泉青瓷精品亮相中国馆贵宾厅,吸引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意境——人类非遗龙泉青瓷巴黎展”在法国主流社会反响强烈,成功举办龙泉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五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参加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会等会展活动。主动接轨西博,与杭州西博办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面推介青瓷、宝剑文化。青瓷宝剑苑成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商业示范街。成功创建省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创业创新,破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我们狠抓投入,完成了一批重要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们以人为本,兴办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开拓创新和拼搏实干。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一直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突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经济总量偏小,创新能力偏弱,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总体发展不够平衡,社会民生事业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效能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谋划“十二五”:全面创造美好新龙泉面临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龙泉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区域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幸福指数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时期,我们既面临挑战和考验,更充满期待和希望。


根据对“十二五”时期发展形势的判断,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两创”总战略,继续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在三省边际力争一流,生态环境在全国保持领先,剑瓷文化在全球有所影响,把龙泉建设成为生态环保的“绿城”、剑瓷文化的“名城”、平安和谐的“福城”和三省边际枢纽的“新城”。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长12.5%,人均生产总值43000,年均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30亿元,年均长10%;三次产业比例达到9:50:41;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23%;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年均增长4%;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10亿元、6亿元,年均长均在15%以上;自营出口总值达到3.7亿美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年均增长15%;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分别年均增长10、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里从八个方面作重点报告。


(一)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聚发展水平


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推进集聚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人口聚集。突出“一心三点”东西线状分布的城镇化布局。重点发展中心城区,积极把塔石乡和兰巨乡纳入城区范围,形成辐射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3万。积极发展安仁、八都、查田“三点”,初步培育成经济特色鲜明、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的副中心。


——推进产业聚集。进一步明确“一极三轴两翼一平台”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工农产业进园区,走要素集约、产业集聚、布局优化的发展道路。“一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三轴”重点发展特色加工业、现代农业;“两翼”中的北部片区主要以生态保护和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为主,结合披云山、昴山、白云岩等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南部片区主要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经济和科技人才支撑,努力打造集生态、文化、科技、人才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聚平台。


(二)合力打造区域中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立足区域一体化背景,主动参与区域合作竞争,加快打造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区域中心打造。切实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接轨,强化周边协作,积极打造交通、物流、经济、文化、职教、医疗“六大区域中心”,推进区域一体化步伐。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把龙泉打造成为要素上更具吸引力、产业上更具集聚力、文化上更具影响力的三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全面推进城东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西进布局,积极推进旧城改造,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开展“五城同创”,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将龙泉建设成为山水特色明显,剑瓷文化深厚的生态宜居城市。


——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扎实推进“三沿”综合整治,加快创建“美丽乡村”;以整村搬迁为重点,认真实施年3万生态移民工程;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夯实农村基础。


(三)积极培育特色产业,致力发展绿色经济


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壮大先进制造业。发挥省级以上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三优两特一新”产业,着力培育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龙头企业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竹木制品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金属材料产业产值达65亿元;青瓷宝剑行业产值达38亿元;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13亿元;新兴产业及其他产业产值达30亿元。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为导向,优化“一心五点”工业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新增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其中省级工业园区7000亩。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六大体系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万亩;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林业主导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个、林业精品园区4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0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拓展农业功能,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园(点)30个以上。


——推进现代服务业。围绕“生态、人文、休闲”主题,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形成“一城一江三区”的旅游开发格局,力争创建5A级景区1个, 4A级景区3个以上,3A级景区5个以上,将龙泉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海西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城市。加快培育文创型经济,力争文创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范房地产行为,引导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努力推进科教强市,大力弘扬剑瓷文化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承弘扬特色文化,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教育强县创建成果,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努力实现教育资源优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特色明显、教育质量满意的目标到2015年,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动特色文化发展。大力发展青瓷文化、宝剑文化、香菇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剑瓷文化”品牌美誉度,着力扩大龙泉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在“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五)强化民计民生保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和稳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打造和谐龙泉。


——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就业创业并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就业长效机制。完善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设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相关专项救助相衔接,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改善医疗卫生。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城乡20分钟医疗服务圈,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水平。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支持中医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建设“平安龙泉”。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治龙泉”建设。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基本实现管理手段数字化、维稳信息流程化、处置问题高效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防范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六)实施“四大网络工程”,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水平。


——建设综合交通网。以推进区域、城乡综合交通一体化为导向,开工建设衢宁、龙浦铁路龙泉段,完成龙庆、龙浦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两高两铁”交通网络,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交通综合枢纽;积极推进干线公路提级扩面,形成干线公路网。继续优化农村路网,强化“安保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2600公里。


——建设安全能源网。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成查田生物质发电厂;积极开发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等项目。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不断推广各项节能技术。


——建设水利设施网。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完善防汛防台抗旱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瓯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等工程,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着力构建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防洪减灾和民生水利保障四大体系,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设高速信息网。加快建成3G网和数字电视网络,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提升数字城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应用能力。加快政府信息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行业门户网站。


(七)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


坚持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生态环境。继续加强“三江”源头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强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污染减排措施,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比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强化生态创建。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前创成国家级生态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八)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切实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提高借力发展水平。加快引进市外创业主体、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强化招商选资,突出五金汽配等优势产业,力争招商引资和实际到位资金继续走在丽水前列;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更多项目和补助资金;深化市校合作,确保在项目规模、科技含量、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建立健全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管理、集体林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


——积极促进投资增长。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现代产业、社会民生、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倾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加强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引领性、约束性和实效性。


立足干好当年:开创“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新局面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根据《纲要(草案)》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丽水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和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城镇化推进年”为载体,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深化新农村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确保“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工业总产值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进出口贸易增长3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保持99以上,节能减排相关指标达到上级确定的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城镇建设,不断夯实区域发展基础


——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推进年”为载体,突出市区建设,加快发展中心镇,城镇化率达到51%。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理,城市控制性规划覆盖面达到85%以上。完成公园南路、华楼街东段等6条道路续建工程;建设龙翔路(三期)、东茶路等10条市政道路工程,启动环城北路建设和东大桥改建。进一步抓好“十园十馆十名胜”建设。全面落实中心镇新一轮扶持政策,以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为着力点,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背街小巷改造,规范留地用地、建房租房等行为,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开展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镇品位。


——改善交通条件。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完成53省道龙泉至八都改建一期、龙松公路一期、安豫线改建等工程;加快建设龙庆高速公路、51省道遂龙线工程、53省道龙泉至八都改建二期;开工建设龙浦高速;开展衢宁、龙浦铁路龙泉段前期,力争完成站址布局定点和规划设计。完成联网公路 21公里,建设通景公路8公里。


——加强生态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完成长防林等绿化造林3万亩,建设安仁—兰巨百里绿色长廊绿化和景观林改造项目10个以上;规划建设“名人名树苑二期”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经济林、风景林等培育管理,推行生态采伐机制,规范钢丝索道管理;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2个,丽水市级绿化示范村10个,龙泉市级林业特色村7个。完成溪北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全面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强河道生态化改造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力争创建全国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丽水市级生态村50个强化节能降耗,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强化项目推进。重点实施“绿色发展十大工程”:1、城镇化建设推进工程;2、招商招项招才工程;3、交通枢纽打造工程;4、工业扩量提质工程;5、农业产业提升工程;6、服务业培育工程;7、美丽乡村建设工程;8、生态水利兴建工程;9、文化先进市创建工程;10、发展要素保障工程。


(二)坚持工业强市,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转型发展为核心,围绕“五个三”发展目标,实施“2345行动计划”,重点突破“三优两特一新”产业。抓好汽车空调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延伸拉长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努力向规模化、整机化、配套化转型提升,产值增长35%以上;依托“中国竹木户外休闲用品基地”,加快筹划竹木精深加工空间平台,加强资源、企业融合力度,大力推进现有产品转型升级;集聚要素资源,加快项目推进,促进金属材料加工产业成型壮大,产值增长38%以上;加快剑瓷小企业创业园建设,推进青瓷宝剑产业化发展,产值增长50%以上;积极引进新能源、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强优势企业培育,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5家。以高效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一心五点”工业集聚度提高到75%以上。狠抓制造业投资,确保完成工业性投资15亿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大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支撑,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培育大产业。探索建立区域和行业性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成汽车空调创新服务平台,推进青瓷区域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不锈钢检测中心的建设。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企业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产品5个,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各2家。培育专利示范企业省级1家、丽水市级2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0%。大力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动管理创新。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继续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确保新拓展空间1500亩以上;严格执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积极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盘活存量用地,切实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用足用活金融政策,加强银企合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发展和工业平台建设;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劳动力培训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高劳动力培训质量;积极利用网络招工平台,努力引进外地劳动力,切实解决招工难问题。强化工业用电保障,提前谋划有序用电。


(三)围绕农民增收,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总产值增长5%。推进兰巨、八都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提升主导产业。全面推进竹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二期项目,组织实施竹林培育“百千万”高效工程。推进茶叶基地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开展“中国茶文化之乡”申报工作。加快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中心和省级食用菌无木化生产试点基地。加快发展高山蔬菜基地和城区常年蔬菜基地,积极推进“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蔬菜商品率。建立生态循环养殖示范点25个。建成高效油茶示范林4000亩。积极做好珍贵树种容器苗基地建设。加快主体培育。加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十强”合作社创建工作。完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对林科所等国有科研站所扶持,力争建成全国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示范单位。夯实农业基础。新建竹林道200公里。推进土地开发,实施地力培育工程,完成土地开发3000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个。


——创建美丽乡村。以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及危旧房改造为抓手,深化14个中心村培育,连片推进“三沿三山”山水田路房村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特色产业型、生态田园型、休闲观光型、历史文化型、商贸经济型等美丽乡村。以培育乡风文明为导向,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村。以整村搬迁为重点,加快推进紧水滩库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工程、河阳公寓、城东万人集聚区等项目建设,实现农民异地转移5800人。实施村坊道路硬化改造村100个、饮用水项目村30个。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大兴水利建设。实施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整治重要山塘18座,改造、修复引水堰坝15座,渠系改造87.4公里;新建高效节水喷微灌总面积7600亩;基本完成连片30亩以上农田集水灌溉和节水改造加快水利西进工程,开展龙泉溪综合治理。全面完成“5·22”、“6·18”水毁工程修复。


——激发农民创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富农举措,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确保完成农民“6+1”增收目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700人。加快推进全国农村林改发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完成80万亩林权勘界到户,累计林权流转100万亩以上,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发展高品质“农家乐”,新增农家乐特色村(点)5个、经营户30户以上。不断壮大来料加工业。继续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等活动。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工作。


(四)加速旅游发展,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


——壮大旅游业。实施“115533”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突破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亿元,同比均增长30%以上。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龙泉山景区深度开发,力争“五一”前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推进华严公园建设,完成三圣殿主体工程。抓好龙泉溪漂流、昴山、披云山和天平山等项目招商工作,确保成功招商建设重大旅游项目1个;注重品牌建设,组织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和白云岩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确保成功创建1个。继续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新开发乡村旅游点3-5个。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进一步提升龙泉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拓展服务业。全年实现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20亿元。建成巨泰公用型保税仓库,抓好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推进交通、农特产、粮食等物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客运站迁建工程。积极引进连锁超市,深入实施省级“千镇万村放心店”工程,推动商贸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邮政通讯、金融保险、信息资讯、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经济,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五)注重主动融入,致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提升三招工作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突出大招商、招大商和产业招商,确保全年招商选资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持续深化市校合作,柔性引进教授级人才30名,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立项45个。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三角”、“海西区”,深化与韩国康津郡、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台湾美和科技大学等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进“山海协作”,突出项目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各地商会的联系,努力实现龙泉人经济和本土经济的互动发展。


——致力扩大对外贸易。争创五金汽配、竹木户外休闲用品出口基地。加快培育外贸出口主体,促进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发展,新增自营出口企业5家。加快“走出去”步伐,采取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营销点、营销公司,组织企业参加专业展会,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优先发展教育,统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提高教育水平。扎实推进学前教育,稳步开展幼儿园上等级工作,创建省二级示范性幼儿园1家。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升高考竞争力,龙一中高考上线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发挥中职校共建委员会作用,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青瓷机械等特色专业的技能培训水平。做好民办教育规范办学工作。关注特殊教育,保护弱势群体依法享受教育的权益;继续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学生1200人以上。加强校安工程建设,努力完成校舍加固任务。继续实施校长和教师系统培训工程。 


——积极争创文化先进市。做好省级文化先进县(市)创建工作。推进文创型产业发展,举办第六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中国古陶瓷学会2011年年会暨龙泉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文化龙泉”特色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文化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文化场馆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好溪口窑考古发掘工作,启动国家级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深化中华宝剑文化园区前期。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协调发展卫生等事业。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力争主体工程结顶;完成卫生监督大楼主体工程;新建、改建村卫生室62家。实现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深入实施“乡村计划生育标准化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扎实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双拥参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重视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文联、地方志、移民、工会、社区、红十字、科普等工作。


(七)狠抓实事办理,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全力为民办好实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幸福民生十件实事”:1、饮用水水源保护;2、困难群众住房保障;3、群众就医条件改善;4、社会保障扩面提标;5、推进城乡就业创业;6、提高教育教学质量;7、库区群众异地转移;8、第二生态公墓建设;9、缓解城区交通拥堵;10、平安龙泉创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提高16-45周岁人群的参保率。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丽水市级统筹工作。继续抓好五大保险扩面。全面推进充分就业村建设及基层平台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建设全覆盖,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成南大洋1.4万平方米廉租保障住房建设,实施危旧房改造3500户。开工建设城区灾民安置小区,加快推进乡镇避灾中心(点)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积极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继续深化殡葬改革。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保持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加强宣传教育和系统培训,提升基层安监机构网络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应急管理,完善预案体系,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防灾减灾能力。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争创省级“平安市”。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动综治维稳工作网络向基层延伸,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和矛盾纠纷。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完成“天网工程”建设,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保证群众食品、用药安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做好全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继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八)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坚持创业创新,打造有为政府。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完善“四道闸门”监管机制,努力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收支结构,加强财税精细化管理,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改革,深入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面推进计算机辅助评标。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三治一创”活动。实行责任追究、行政问责,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努力提高公务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主动履行职责,勇于破解难题,善于创新工作。


——坚持民主公开,打造透明政府。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报告、与政协协商重大决策事项,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切实办好议案、建议和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开展作风效能等评议活动,把政府行为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坚持务实清正,打造廉洁政府。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集中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加强农村“资金、资源、资产”管理,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财务代理中心、乡镇招投标分中心功能,深化“三中心一流程”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察、审计作用,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未来,伟业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一心五点”:一心指浙江龙泉工业园区,五点指安仁泵阀工业园、塔石刀剑不锈钢工业园、茶丰五金汽配园、八都竹木制品园和上垟青瓷原材料生产基地。


2、“五纵五横”城市道路网:“五纵”指后沙路、环城东路、剑川大道、公园路、环城西路;“五横”指中山路、贤良路、华楼街、江滨路、剑池路。


3、“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是指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着力提高农村绿化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4、“三沿三山”:三沿指全市沿瓯江及主要支流、沿高速公路及省道两侧、沿景点等区域,三山指市区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


5、“三沿五区”:三沿指沿公路两侧(包括高速、省道、县乡公路、康庄路)、沿通航河道两侧、沿库区两岸;五区指耕种区、风景区、开发区、住宅区、森林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


6、“933113”:指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提升五金汽配、竹木加工、不锈钢3个产业集群;协议引进市外投资30亿元;培育10家龙头骨干企业;实施10个总投资8000万元以上项目;搭建五金汽配检测及技术服务中心、不锈钢检测中心、人力资源培训服务中心3大公共服务平台。


7、“四道闸门”:指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的四道关口,即由发改局负责控制项目规模、建设标准,招管办负责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财政局负责项目预算审核和工程变更审核,审计局负责项目竣工决算。


8、“行政审批‘两集中’”: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中心集中。


9、中心镇“一专项三全额”补助政策:“一专项”指财政每年给予中心镇专项补助资金。“三全额”指以前三年(2007-2009年)中心镇辖区内税收平均数为基数,新增税收(留地方部分)全额补助给中心镇;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集镇配套设施建设费、排污费、水资源费以及执行的各项罚没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省、丽水市外,全额补助给中心镇;中心镇范围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等置换所得的地方收益部分,全额返还中心镇。


10、“一极三轴两翼一平台”:一极即市区,是市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市域经济增长极。三轴即龙泉一安仁、龙泉一小梅、龙泉一花桥3条Y型高速公路走廊地区,属龙泉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仁、石达石、兰巨、八都、上垟、查田、小梅等7乡镇,是我市的集聚发展区。两翼即我市的南、北部中低山区,主要包括龙南、屏南、宝溪、竹垟、锦溪、住龙、岩樟、城北、道太等9乡镇,为我市的适度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一平台即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龙泉片区,包括53省道以南,龙泉溪以东,从龙泉市区东面3公里的塔石乡至南面兰巨乡范围,是市区南拓和产业培育的主要区域。


11、“五城同创”:“五城”指国家级森林城市、生态市、园林城市、文化先进市和文明城市。


12、农村“135”工程:丽水市委提出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实施农村“135”工程,2010年重点培育100个中心村、转化300个后进村、创建500个生态文明村,并要求初见成效。根据丽水市委部署,2010年我市重点培育14个中心村、转化 43个后进村、创建65个生态文明村。


13、“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载体,即在村庄整治的基础上,通过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等四大体系建设,把农村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14、“三优两特一新”产业:“三优”指五金汽配、竹木制品和金属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两特”指青瓷宝剑、农副产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一新”指新能源、新装备等新兴产业。


15、“一城一江三区”:“一城”即山水古城、旅游新城,“一江”即瓯江龙泉溪观光游憩带,“三区”即山水观光旅游区、剑瓷文化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


16、干线公路网四纵指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龙泉安福至松阳大东坝公路(龙泉段)二期;龙泉八都至查田公路工程;龙泉安仁至叶村至桌际案公路;二横指53省道改建工程(包括龙泉至八都公路改建工程二期和安仁至龙泉公路改建工程);景宁交见於至龙泉叶村至官埔洋公路工程(龙泉段)。


17、“十园十馆十名胜”:是指市区为重点的十个休闲类公园、十个文化类场馆和十个旅游类景点,其中“十名胜”为世遗瓷韵、剑池雨霁、浙大遗风、双水留槎、华严棋盘、绍翁故里、九姑信步、田园茶坦、石马望月、三春留情。


18、工业“五个三”发展目标:工业总产值增幅30%;工业性投资增长30%;招商引资3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30%左右;新增亿元及以上企业5家,同比增长30%。


19、工业“2345行动计划”:即按照“双向突破——新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突破;三力齐推——进一步强化工业投资的拉力、扶持政策的推力、招大引强的引力;四轮驱动——品牌战略、营销平台、创新平台、文化融入;五措并举——强化土地、人才、电力、金融、安全保障”的思路,全面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竹林培育“百千万”高效工程:指2011年组织实施的百亩以上亩产超万元,千亩以上亩产超5000元,5万亩以上亩产超3000元的竹林高效经营培育工程。


21、“三位一体”:指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一体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22、“115533”行动计划:即开展一项“旅游兴市行动年”活动,创建一个国家4A级旅游区,做好“龙泉山景区接待用房;留槎洲水上乐园项目;浙西南大峡谷景区;山、披云山、天平山景区的招商引资及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五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工作,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管理服务和机制保障”等五项旅游工作,实现全年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两项主要指标均增长30%以上。


23、“文化龙泉”特色系列活动:指今年组织举办的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主题的8大活动,具体指龙泉市首届职工运动会、竹垟畲族“三月三”暨龙泉市原创歌曲作品演唱会、龙泉龙舟闹端午、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万人唱红歌、昴山佛教文化法会、龙庆景毗邻乡村香菇文化节、龙泉市第四届邻居节、第四届浙闽老区文化节。


24、“三中心一流程”:“三中心”指村集体资产监管中心、招投标分中心、村级会计代理中心,“一流程”指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使用须在“三个中心”监管的基础上,实行一流程四步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郑重声明   |   隐私保护   |   使用帮助
主办: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322200  浙ICP备13024068号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IE8,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